規訓與懲罰   全景敞視主義  摘要

 

 

 

 

瘟疫的城市

  在17世紀末頒布的一道命令,當一個城市發生瘟疫時,將實施嚴格的空間隔離。在這個空間中,每個人都被鑲嵌在一個固定的位置,權力根據一種連續的等集體至統一地運作著。

  用以對付瘟疫的是秩序,秩序的功能是清理各種混亂。瘟疫引出了種種規訓方案,而且進行了複雜的劃分,深入地組織監視和監控,實施權力的強化與網絡化。

  一般認為對於痲瘋病人的隔離與對於瘟疫的隔離方式有所差異,不同於痲瘋病人的集體隔離,瘟疫實施的是一種嚴格的劃分而且呈現一個被規訓的社會。雖然對於痲瘋病人與對瘟疫的處理方式委不同的方案,但不表示兩者無法相容。

  一般說來,一切實行對個人的控制和權力機構都按照雙重模式運作:

  1.二元劃分,打上標記(有害/無害,正常/反常)

  2.有區別的分配(他是誰?他應該在哪?應如何描述?如何以個別的方式對待他?)

 

 

 

 


 

Panopticon.jpg 

 

 

邊沁的全景敞視主義

  這種設計推翻了監獄原本的三種功能:封閉,剝奪光線和隱藏。它只保留下第一個功能,消除了另外兩個。環型的設計表示一種橫向的不可見性,為一種秩序的保證,其中的人們無法互相接觸交流,混亂、集體的效應被消除了。

  其效果為:全景敞視主義在被囚禁者身上造成一種有意識的和持續性的可見狀態,確保權利自動地發揮作用。

  全景敞視建築是一種分解觀看和被觀看二元統一體的機制,在環形邊緣,人徹底被觀看,但不能觀看:在中心瞻望室中,人能觀看一切但不會被看到。

而且這種權利無論是誰,為何種目的來行使都沒有差別,都會產生相同的權利效應。

 

 

 


全景敞視主義權力的轉移

  權力無須在使用強制或者暴力來執行,利用全景敞視的理論,權力的效用何強制力轉向了另一方面,人們在權力關係中同時扮演兩個角色:承擔起實施全力壓制的責任,而且把此壓制加諸在自己身上。

  全景敞視主義除了監視的功能,還是一個實驗室,對個別觀察、分門別類及空間分解組合的興趣。這種建築是可以對人進行實驗而且分析對人可能進行何種改造的優越場所,甚至還可以監督自身的機制。

 

 

 


瘟疫城市與全景敞視主義之間的重大差異

  瘟疫非常時期所採用的處理方式與全景敞視主義兩著間有著極大的差異──標示著規訓方案的變化。

  前者:權力被動員反對一種超常的災難,在同一時間中構建出一種既為反城市又是理想社會的東西。

  後者:全景廠視主義應被視為一種普遍化的功能運作模式,從人們日常生活的角度確定權力關係的方式。

 

 


 

應用上之多重價值

  直到現在產生許多設計中或已實現的變程,它在使用上具有許多價值,為一種在空間中安置肉體,根據相互關係分佈人員,按等級體系組織人員、安排權力中心和管道,確定權力手段與方式的樣板。凡是一群人打交道而又要給每個人規定一項任務或一種特殊的行為方式時,就可以使用全景敞視主義。

  在任何一種應用中,全景敞視主義都能使權力行使變得完善:

  1.可減少行使權力的人數

  2.同時增加受權力支配的人數

  能使權力在任何時刻進行干預,在過失、錯誤或罪行發生前不斷施加壓力。任何全景敞視主義都可以毫無困難地接受經常性的巡視。規訓的機制將受到民主的控制。

 

 

 


權力如何透過自身力量來增加社會力量?

  不同於瘟疫發生時粗暴的例外規訓模式,全景敞視主義對權力作了妥貼的安排,為了使權力更為經濟有效,但不是為了權力本身。它的目的是加強社會力量,使社會力量得到加強。只有在以下條件下才能保證權力的生產性擴張:

  1.權力盡可能在社會基礎中以微妙的方式不停運作

  2.權力的運作必須在君權的行使和粗暴不連續的形式之外

  這是一種關於複雜的關係權力的物理學。全景敞視主義為一種新的政治解剖學的基本原則,其對象目標不是君權的各種關係,而是規訓的各種關係。

 

 

 


規訓的普及與擴展其進程

  邊沁的理想為把規訓便成一種機制網絡,無所不在,時刻警惕,毫無時空中斷地遍佈整個社會。全景敞視主義結構提供了這種普遍化的模式。


 

 

        規訓封鎖                                                                全景敞視主義

  (制止災難,中斷交流                                        (使權力運作變得更輕便

            凍結時間)                                                      有效地改善功能)

                <--------------------------------------------------------------------->

               異常                                                                            普通

 

 


  1718世紀,規訓機制逐漸擴展,遍佈了社會機制,規訓社會就此形成。

  其進程:

  1.紀律功能的轉換:由原先的只用於消除危險、避免混亂──到從此扎根於社會中最重要也最核心與最有生產力的部份,逐漸加入某些重大的社會機能中,如工廠生產,知識傳授,技能傳播,戰爭機器。18世紀發展起來的趨勢為:增加規訓體制的數量和規訓現存機構。

  2.規訓機制的大量出現:沉重嚴密的紀律被分解,變成可轉換、可調節的靈活的控制方式。

  規訓方法的傳播並不是封閉機構的形式,而是表現在以觀察中心在整個社會的散布。宗教團體和慈善機構組織長期以來就存在規訓居民的作用。

 

 

 

 

規訓社會的形成與一系列廣泛的歷史進成密切相連

  1.紀律是確保對人類複雜群體的管理技巧。

  (1).18世紀人口激增流動人口增加,管理群體的需要變大。

  (2).生產機構的發展,變得龐大而複雜,生產費用也增大。

  而規訓的三個目的和歷史的需求一致:

   

   A.以最小的代價來行使權利。

    B.盡可能將這種社會權力的效應達到最大而且擴大。

    C.把權力的此種經濟與實行機構的產品連結起來。

  如果說西方的經濟起飛始於資本累積的技術,那人員積聚的管理方法導致一種脫離傳統的權利形式與政治起飛。人員積聚,資本累積這兩個進程是密不可分的。

 

  1.自歷史上來看,資產階級在18世紀變為統治階級的過程,是以一種明確的、法典化的、形式上平等的法律結構的確立為標誌。由於組織起一種議會代表制才成為現實。真實的紀律構成了形式上和法律上自由的基礎。全景敞視主義具有普遍性的強制技術,在深層影響社會的法律結構,為的是以高效率的權力機制對抗已獲得的形式框架。

 

  2.知識的形成和權力的增強,有規律地相互促進,形成一種良性循環。規訓方法的擴展屬於一種廣闊的歷史過程,在當時有其他許多技術正在發展。這些技術僅僅是把個人從一種規訓權威轉交給另一種規訓權威,而且它們以一種集中的或程式化的形是複製每種規訓特有的權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761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